• <track id="svzyt"></track>
  • <acronym id="svzyt"></acronym>

    <ol id="svzyt"></ol><optgroup id="svzyt"></optgroup>

    <track id="svzyt"><i id="svzyt"></i></track>
  • 百億產業拓寬“童話大城”發展路

    時間:2021-10-20 15:06:37
      202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8.7億元,其中,木玩產值達到80.2億元;全縣旅游總收入43.2億元,“云和師傅”年創經濟社會效益130億元。近年來,以山水為底色,以童話為藍本,云和縣悉心描摹著一幅產業發展、群眾致富的美麗畫卷。木制玩具、現代制造、生態旅游、“云和師傅”四大百億產業撐起云和發展的四梁八柱,“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正成為云和高質量發展的綠色風向標。

      

    e4b2102b-f9c0-497c-910c-4733f35bc831.jpg

     

      木玩產業編織童話生活

      驅車駛進云和縣,會在恍惚中產生錯覺,宛若進入一個童話王國,車輛行人川流不息,隨處可見的木玩元素鮮活地詮釋著木玩產業的繁榮。

      時光推移,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一只陀螺、一只響板、一只技巧球玩具樣品,從上海輾轉來到云和。不久,第一只木陀螺誕生,云和木制玩具之門就此打開。

      多年來,云和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品牌建設、技術創新、文化創意等為抓手,努力打造木制玩具“金名片”,越來越多的云和人正享受著木玩發展帶來的產業紅利。

      浙江佳禾玩具有限公司負責人闕偉平,來自云和縣杭汀村。作為下山移民的一員,在進城后的一年多里,他騎著三輪車穿梭在木玩廠之間。當了幾年運輸工后,闕偉平熟悉了木玩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流程,在2010年開始自主創業,并開始試著創立品牌、建立銷售渠道、研發新產品。經過幾年發展,如今,闕偉平的企業年銷售額超億元。

      在云和,像闕偉平這樣依托木玩產業的日益發展,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家庭比比皆是。近年來,為加快木玩產業轉型升級,云和還先后搭建了木制玩具人才培訓中心、木制玩具質量檢測中心、木制玩具行業“機器換人”中心、“政產學研用”等公共服務平臺,建成國家知識產權維權中心,推動木玩產業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

      “貼牌生產,無法擁有話語權,云和木制玩具要增強抗風險免疫力,就必須轉型升級。”云和縣經商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以“木玩+”為核心發展理念,云和還將木玩傳統產業與城市建設、學前教育、全域旅游、動漫文創、電子商務等有機融合,打造以“木玩+文化、+體驗、+幼教、+智創、+休閑、+生態”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體系,蹚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品牌化發展之路。

      木制玩具已成為云和最具區域優勢的特色產業。一代又一代云和木玩人正在這個童話王國里演繹著人類與玩具一起成長的致富童話。

      

    70e06346-0023-48bc-b106-ddad97aefbdf.jpg

     

      現代制造業引領發展方向

      2017年,云和縣第一批“畝均論英雄”評價結果出爐,在企業中炸開了鍋。許多企業主在評價表急切地尋找自己的名字,是A級、B級還是C級,并仔細核實相關數據。他們知道,所有的評價會和這年內的相關政策緊緊掛勾。自2017年以來,云和縣不斷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數據平臺,將3畝以上工業企業及小微企業園內的企業納入評價。從此,一套“以畝均論英雄、以數據定高下”的企業評價體系正式步入正軌。

      “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很大程度體現在制造業水平上。”云和縣經商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云和堅決糾正“要不要工業”“發展工業就是破壞生態”等認識誤區和工作偏差,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抓手,鼓勵企業通過提高容積率、更新生產設備、改進生產工藝等方式進行“零土地”技改,為“畝均論英雄”做大分母,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云和還積極推進閑置土地與低效用地處置,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小微企業園區,搭建中小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并結合當前數字化發展需求,大力推行“線上+線下”雙推進的服務模式,在規上工業企業推行“企業碼”,并在中小微企業中逐步推廣,實現企業有事“碼”上解決。

      走進浙江誠創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只見一臺臺機器高效運轉,公司負責人徐華高告訴記者,數字化改造讓公司與國際順利接軌,公司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要讓企業發展更有底氣,政府做好相關服務很重要。近年來,云和在實行“1名縣領導+1名駐企服務員+1名黨建指導員”聯系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審批中心代辦員全程跟蹤代辦服務、土地招拍掛階段審批部門提前介入、投資項目綜合受理窗口辦件高效流轉,以及審批容缺受理、超時默認等措施,進一步縮短企業項目前期時間,提升企業硬實力。

      生態旅游業放大帶富效應

      看畬族表演、體驗農耕活動、乘坐華東最長觀云索道……雖然國慶假期已經過去10多天,但來自臺州的游客劉燕依然每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國慶期間在云和旅游拍下的美景。她告訴記者,雖然只在云和游玩了兩天,但手機里拍下的美景可以讓她沉醉很久。

      云和梯田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梯田群,也是云和最具競爭力、最有辨識度的旅游資源。近年來,云和立足“一城一湖一梯田”空間布局,創新提出“全域5A”發展思路,以云和梯田創5A為龍頭,明確把生態旅游作為第一戰略性支柱產業來培育,全域景區化、旅游產業化正逐步走向現實。

      嬉水玩沙、燒烤談天……石塘鎮長汀村自2016年提出并實施“山里看海,云里玩沙”的“金點子”以來,村里越來越多泥腿子變身老板。村民吳偉此前常年在外工作。2016年,吳偉回到長汀村創辦“漫長汀”民宿,一年幾十萬的收入讓一家人在家門口實現致富。

      “云和有中國醉美梯田、浙江第二大人工湖泊,有聞名世界的木制玩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5%,生態環境狀況級別連續十五年為優……”云和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綠水青山是云和最大的優勢,藍天、白云、好空氣也是云和的致富招牌。

      崇頭鎮梅竹村是云和梯田景區核心村。近年來,隨著云和梯田景區發展,梅竹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村里一幢幢空閑農房實現二次創業,農民實現家門口增收。“拾光二號”民宿老板柳啟明就是其中一個。2016年,38歲的柳啟明回鄉投入100余萬元,裝修改造了自家的祖屋,開辦“拾光二號”民宿,短短2年時間,營業額就超過了100萬元。

      在云和,像吳偉、柳啟明一樣在綠水青山間創業致富的人還有很多。近年來,云和搶抓麗水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機遇,在全國率先發布環境空氣質量健康指數(AQHI),創新成立“兩山銀行”,出臺全省首個生態產品政府補償性采購辦法,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造福百姓、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與此同時,云和還大力發展生態精品農業,推進農產品向旅游地商品轉化,打造以梯田稻米、梯田純釀、梯田老茶等“梯田三寶”為代表的高附加值旅游商品,全力做好產業轉型文章,推進共同富裕。綠色已然成為云和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云和師傅”盤活一方水土

      “今年我們家雪梨已經全部賣完了,有一萬多元收入。”近日,梨農蘭雷福滿臉幸福地盤算著今年的雪梨銷售收入。他說,多虧了“云和師傅”蘭小健的幫助,讓他每年都有一筆固定收入。

      蘭雷福是元和街道梨莊村村民,與老父親一同生活,家庭收入不高。2015年,“云和師傅”蘭小健與蘭雷福成功結對。蘭小健送給他100多棵云和老雪梨苗,還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幫助他建起果園。在相關政策的幫助下,蘭雷福蓋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云和,像蘭小健一樣帶動百姓致富的“云和師傅”還有700多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擁有一技之長的云和農民遠赴江西、湖北等地從事食用菌種植和銷售行業,不僅賺到了錢,也叫響了“云和師傅”的美名。2005年,云和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把擁有云和戶籍的具備技師以上職稱、5年以上異地開發經驗、一定示范帶動作用的知識技術型勞動者,統稱為“云和師傅”。他們不僅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增收,還積極投身于異地扶貧開發,幫助數以萬計的中西部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項云是云和縣崇頭鎮沙鋪村人,從事食用菌產業已經近20年,是食用菌高級技師。10多年前,項云來到貴州丹寨,并在這里扎了根。在他的帶動下,丹寨縣食用菌從零星種植發展到目前的2000多畝,解決了350多戶低收入戶常年用工問題,有效推動了當地農村增收致富。

      “‘云和師傅’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群體,已經發展成為云和增收致富的產業。”云和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為全力締造一個朝氣蓬勃、活力四射的“云和師傅”百億產業,云和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云和師傅品牌創建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創業致富帶頭人產業貸款貼息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政策上給予“云和師傅”更多支持外,還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葡萄研究所等5個“云和師傅”民間研究所,并在異地創建8個“云和師傅”創業科技示范基地,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云和師傅”共有食用菌、茶葉、水電、玩具、建筑、商貿等9種專業技術類型。全縣共發展17批、734名“云和師傅”、1000多名“后備師傅”。

      為進一步打響“云和師傅”品牌,云和還設立“云和師傅”農產品專營店(旗艦店、體驗展示廳),在商超、民宿設立“云和師傅”農產品專柜,并出臺《鼓勵支持云和師傅返鄉二次創業若干政策》,鼓勵“云和師傅”回鄉創業。

      跨越千里奔赴內蒙幫扶的師傅石余鳳、在希望的田野上創業的“新農人”張建芬、最年輕的“蜂王”師傅李洪旺、帶農致富出國門的師傅陳志偉……“云和師傅”用自己的力量盤活了一方水土。

      來源:麗水日報

    • 上一篇: ...
    • 下一篇: ...

    其它內容導讀:

    編輯推薦
    好時訊時時關注
    高清无码黄片

  • <track id="svzyt"></track>
  • <acronym id="svzyt"></acronym>

    <ol id="svzyt"></ol><optgroup id="svzyt"></optgroup>

    <track id="svzyt"><i id="svzyt"></i></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