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來,云和縣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探索推進扶貧改革試驗、社會救助綜合改革、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等一批“國字號”改革,積極承擔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等一批省級重大改革試點,形成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免擔保、生態公益林未來補償收益質押貸款、“聯連幫”智慧救助、街鄉共治、鄉賢參治等改革成果,創造了城鄉體制機制改革的云和范例。
如今的云和,經濟社會各領域重大改革實現創新突破,區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全方位開放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建設、大發展、大跨越的黃金機遇期!
◎ 剪影一:“街鄉共治”開啟社區治理新篇章
自2001年實施“小縣大城”發展戰略以來,云和縣不斷完善下山脫貧、異地搬遷等各項政策,積極引導農民下山進城,目前已完成3.88萬人異地搬遷。
人口聚集的同時也帶來了融入難、管理難等系列社會治理難題。多年來,云和縣一直在探索“小縣大城”城鄉融合發展下的社會治理格局,研究如何統籌好“融”與“治”的辯證關系,思考怎樣從被動管理向主動治理轉變,目的就是讓進城農民能更好更快完成身份轉變,安心投身到城市建設中去。
白龍山街道大坪社區位于城南,由多個安置小區組成,常住居民既有汀州、灘坑電站的移民,又有崇頭鎮、霧溪畬族鄉等鄉鎮(街道)下山脫貧的農民,還有畬族、水族等8個少數民族居民。由于人員結構復雜,行政管理重疊,鄰里矛盾糾紛、社區管理工作面臨極大困難。
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云和縣在長期實踐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逐步探索出“街鄉共治”基層治理模式,制定了《云和縣推進街鄉共治改革試點工作方案》《“黨建引領 八治合和”基層治理工作方案》,將整村搬遷的原礱鋪村以及長期居住在大坪社區的原大坪村等2個股份經濟合作社黨組織整建制劃轉至社區管理和領導,建立了黨組織包干區3個、區域微網格10個、“一聯十”先鋒網格97個,強化了社區領導,織密了組織體系,使紅色網格真正滲入到每一個樓棟、每一戶居民。
2019年底,云和縣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大坪社區成立了首個“街鄉共治”服務中心,推行居住地辦理社會事務,實現進城群眾社保、醫保等40多個社會事務在社區一地辦理。設立鄉事城辦和鄉事城服務窗口,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鄉鎮(街道)公共服務事項整合納入服務范圍,選派素質高、業務強的工作人員進駐窗口,為進城農民提供相關公共便民服務事項、行政審批事項、咨詢服務類事項等服務,改善農村群眾辦事體驗。
“周圍人不熟、辦事兩頭跑、就業沒著落,參加黨員活動還要跑鄉里,找不著家的歸屬感。”談起剛搬來大坪時的情形,宋少宗記憶猶新。
宋少宗是霧溪畬族鄉一名農村黨員,2014年他的所在村因水源地保護而整體搬遷至白龍山街道大坪社區。他告訴記者,這一路走來,路修好了,房子蓋了,盆景、民宿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政府幫忙解決了戶口問題,小孩上學、家人看病不用犯愁,有事直接找社區;鄉里牽頭在社區成立了霧溪服務黨支部,現在黨員活動也不用再來回跑。
“‘街鄉共治’是個好制度,我們‘外鄉人’可算找著家了。”對于大坪社區近幾年的變化,宋少宗非常感慨,如今他經常參加各種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能為社區發展出力,他由衷感到高興。
目前,云和縣已有15個社區成立了“街鄉共治”聯盟,共吸納異地黨組織106個、黨員6000多名。通過創新建立“黨員先鋒服務卡”“黨員紅色網格”等服務機制,推動這部分農村黨員進社區、入網格聯系幫扶,讓進城農民能更快適應并融入新環境。與此同時,該縣創新“群眾參議”“民族同心”“鄉賢懇談”等多項聯商機制,全面聽取、掌握居民的意見與訴求。由流入地街道(社區)牽頭、流出地鄉鎮(村)參與,邀請先鋒黨員、居民代表、熱心鄉賢等,定期召開街鄉聯盟聯席會議,形成“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商”良性互動局面,提升居民主人翁意識,進一步激發其主動投身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 剪影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云和實踐”
豐收時節,云和梯田所在的崇頭鎮又聞喜訊——云和縣政府采購生態產品的尾款完成審核,即將撥付。
錢不多,208.46萬元,卻史無前例。
去年4月,云和出臺浙江首個生態產品政府采購暫行辦法,按2018年度GEP核算結果的0.2%,向崇頭鎮、霧溪鄉兩個試點鄉鎮購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洪水調蓄等4項生態產品。首年付70%資金,次年按生態環境質量支付30%,限定用于生態修復、惠民幫扶等。
“一次破冰!”崇頭鎮黨委書記劉鋒說,此前,針對公益林、河流等的政府撥款,均被稱為“補償”,“相當于守著綠水青山向財政要錢,現在縣里向我們購買,主動權變了,保護和發展底氣大不一樣了。”
不久前,云和縣安溪畬族鄉一宗商業用地掛牌出讓,引發熱議。
“因為生態環境好,這一區塊被劃為‘生態地’,價格評估時納入GEP核算標準。”云和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曹剛毅說。
也就是說,458萬元的土地出讓金中,要拿出34.88萬元,作為生態環境資金,用于當地環境改善、生態產業扶持。目前,云和累計出讓“生態地”6宗,獲得143.16萬元生態環境增值資金。
上述兩個例子,關鍵詞都是生態,這些也是云和不遺余力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具象化表現。
在體制機制上積極破題,是徹底形成工作閉環的最佳方式。云和通過打造生態信用價值實現、生態氣候服務改革、生態產品政府采購、生態環境增值、生態強村公司運營等“五個生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云和路徑”。
今年年初,云和下發《云和縣“兩山銀行”實施方案》,在麗水市率先成立“兩山銀行”,建立了全省首個鄉村級的生態信用評價系統,通過首創“兩山貸”“兩山存”“兩山兌”等,賦予生態信用價值,有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換。同時通過核算“GEP”,開展生態產品采購。出臺《云和縣生態產品政府采購試點暫行辦法》,明確縣政府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生態產品。為規范資金使用,配套出臺《云和縣生態產品政府采購資金暫行管理辦法》,明確資金使用原則,規范資金下達使用。
云和縣還制定《云和縣康養指數實施方案》,形成以環境空氣質量、空氣負氧離子濃度、人體舒適度、觀云指數等為基礎的康養指數。今年6月5日,云和縣還發布了全市首個康養指數,康養指數平臺也正式上線運行。據介紹,康養指數的發布及應用,將在指引游客出行、民宿和景區收費、推進康養產學研發展、引導康養金融產品開發,以及作為土地流轉、生態資源占補交易等方面上提供重要參考。
為讓生態環境增值,云和縣出臺了《云和縣土地出讓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明確對試點出讓地塊進行地價評估時,同步核算出生態環境增值,實現土地使用權人對生態環境附加值付費的目標。同時,通過“代管制度”,推行生態強村公司對鄉鎮(街道)范圍內的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代管,規范項目建設管理,提升生態強村公司運營能力。
◎ 剪影三:“聯連幫”破解救助幫扶碎片化難題
近年來,云和縣先試先行,通過完善機制、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等舉措,有效拓展社會救助內涵,提升救助幫扶成效,初步構建起城鄉一體、權責清晰、相互銜接、運作規范的社會救助大體系,成功創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云和樣板”,成功入選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縣。
此后,云和縣以破解社會救助資源分散化、政策碎片化、信息不對稱等難題為突破口,著力在暢通救助幫扶渠道、整合各類幫扶資源方面下功夫,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統,搭建了“聯連幫”信息平臺。 賦予平臺網上申請、網上收件、網上推送等功能,并在鄉鎮(街道)設立受理辦理窗口,實行統一受理、轉辦(介)社會救助申請事項,及時反饋辦理結果。通過平臺,申請人憑本人身份證即可完成救助申請,改“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實現社會救助“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云和籍大學生陳同學,姐姐車禍重傷、父親重病住院,家庭負擔沉重,交不起學費,被迫輟學在家。之后她通過“聯連幫”信息平臺一窗受理機制,云和縣民政局在核實其自訴情況屬實后,便立即啟動幫扶流程,及時發放貧困大學生助學金一萬元,幫助她重返校園。
依托“聯連幫”平臺,云和縣將縣內社會組織納入平臺管理,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公益慈善救助,為困難群眾開展助學助教、關愛成長、照料護理、康復訓練、送醫陪護、社會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等非物質類社會救助服務。目前,該縣已引入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天貓美家等一批省級優秀公益組織和“綠色共享·助教行動”“煥新樂園”等6個優秀項目,先后完成91戶低保家庭兒童學習環境改造,使300余名困難學生得到幫扶,累計建成15個兒童之家。
不僅如此,云和縣創新社會救助與黨建相結合。2018年,開展一系列“機關黨支部主題黨日進百村、入千戶、關愛萬名留守老人”活動,通過“1+1+X”結對幫扶模式(即1個機關黨組織與1個村結對、1名機關黨員與1-3名留守老人結對),全縣143個單位黨組織與71個村,3000多名機關黨員與4700余名留守老人結對,形成了農村留守老年人“心有人愛、身有人護、病有人醫、難有人幫”的結對幫扶關愛網絡格局。
此外,云和縣還不斷強化幫扶精準性,實施“黨建引領 共同富裕”社會組織、工商企業幫扶結對活動,通過定向招工、技術幫扶等“造血”模式,促困難群眾增收,目前47家社會組織和工商企業與47個行政村結對。深化落實“一戶一策一干部”結對幫扶,實現鄉鎮(街道)、扶貧重點村(經濟薄弱村)、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全覆蓋。目前該縣2832戶5780名困難群眾已全部完成結對,并全面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清零、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下情況清零、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零就業家庭清零“四個清零”目標任務。
來源:麗水日報
![]() |
![]() |